中俄生物医药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十三届中俄国际药理学大会
中国 哈尔滨 8月5日-8日
为了聚焦国际生物医药研究前沿,促进学术名家交流与合作,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发展。“中俄生物医药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十三届中俄国际药理学大会”于8月5日至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召开。本次高端论坛首日设立院士论坛,1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冰城,来自中、俄、美、英、加、澳等国6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50余位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著名专家汇聚此次院士高峰论坛,共享学术盛宴。16位院士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肝胆疾病、骨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以及微生物、免疫、中医药、生物制药、转化医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激发思维碰撞,助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与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本次院士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国药理学会、15vip太阳集团共同主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药理学会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以“协同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前沿及热点话题,回顾了临床研究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历程、发展成就,着眼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现在及未来,共同探讨医药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为中国生物医药工程技术趋势和创新方向精准把脉。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致辞指出:“生物医药作为中俄两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应进一步深化在医药科技领域的合作,找准契合点,实现优势互补。本次会议旨在聚焦国际科技前沿,立足和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平台优势,深化中俄及国际各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展开广泛研讨。”
中国医科院协和医科大学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致辞指出“21世纪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世纪,科技已成为国家民族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性的决定因素,科技发展要时刻铭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使中国医药学可以真正成为人民的福祉”。
15vip太阳集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学指出:“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已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来自中俄及国际各国的联盟兄弟院校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合作互惠,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进国际医疗卫生合作的典范。愿借助此次大会一道求创新,谋发展,为两国科技创新、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药理学会党委书记杜冠华教授指出,作为重要的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目前已经与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药理学会建立了稳定的双边学术交流的合作关系,中俄国际药理学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是促进中俄及国际各国药理学者合作的重要交流平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品牌学术活动。
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医科大学校长伊戈尔叶塞乌林科院士表示,长期以来中俄双方高校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框架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无疑为双方的友好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院士论坛开幕式由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青年联盟主席、15vip太阳集团副校长许超千主持。
陈志南院士作题为“炎-癌重大疾病细胞与分子免疫介导机制和转化医学”的报告,深入阐述了炎-癌相关分子系列研究,以及炎-癌相关分子在重大疾病进展中的多时相、多阶段和多节点的分子调控机制,介绍了免疫细胞重编程等关键技术平台的研究。
王红阳院士分享了“基于临床选题,注重医学转化”的主题报告,介绍了研究团队建立的原代细胞库和敏感药物筛选方法,提出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治疗PTEN缺失型胆管癌机制以及治疗策略,为靶向蛋白酶体治疗胆管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陈香美院士带来了“大数据驱动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指出大数据融入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助力精准医疗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研究团队建立的首个全国范围、实时登记在线的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以及糖尿病肾病的鉴别诊断新模型,深入探讨了大数据促进产学研用联动,驱动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观点。
张英泽院士就“中国骨折流行病学调查”作主题演讲。介绍了国内曾面临长期缺乏骨折患者流调资料的问题,回顾了研究团队历时13年对全国范围骨折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的经历,首次报道了全国骨折发病率、损伤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国家制定卫生预防政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良院士分享了“基于中药开发小分子药物的潜力”的主题报告,提出创新药物促进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是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中药新药创制的新策略和发展方向,建立了中药小分子新药筛选和评估研发平台。为中医药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建议。
姜保国院士以“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与思考”为题分享了在临床工作多年的基础上总结的临床医学研究的思路,并且介绍了研究团队在研究实践中的案例。最后提出临床研究创新应着眼于延长生命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器官功能。
田金洲院士带来“阿尔茨海默病的挑战与策略”的主题研究报告,阐述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瓶颈问题,并介绍了研究团队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探索以及正在进行的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盲法多中心临床试验,分享了宝贵的疾病治疗探索经验。
肖伟院士分享以“先进制造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介绍研究团队在中成药领域的研究路径与实践:中成药生产全过程质控体系研究——中成药智能制造研究,创建以功效成分群为关键质量目标的智能制造技术系统,示范解决了制药工业质量追溯、智能监管、提质增效三大难题,并对未来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展望。
杨宝峰院士以“基础研究与转化”发表了主题演讲,介绍了膜片钳和电压钳技术开发、离子靶点假说、非编码RNA是调控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分子等研究进展;分享了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研发的多靶点、高效低毒的心脏保护药物以及肿瘤药物,并提出未来需要开发数字药物,通过循证验证高质量软件程序驱动的干预方案,实现预防、管理和疾病的治疗。
蒋建东院士分享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程与我国抗新冠药物”的研究报告,介绍了目前中国抗冠状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现有的化学药物和治疗机制,阐述了目前具有抗新冠病毒治疗前景的药物阿兹夫定以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可利霉素,分享了在抗新冠药物治疗领域的协和方案。
程京院士带来“多技术并重、快速准确检测致病微生物”的主题演讲,介绍了研究团队开发的微生物检测临床急需产品;分享了团队开发的特定、常见以及罕见微生物检测系统以及COVID-19时期针对病毒的精准检测方案。为新时代、新挑战下的致病微生物检测研究领域提供了实践经验,阐释了医工结合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田志刚院士分享了“合成免疫学与NK细胞治疗”报告,田志刚院士指出合成免疫学是免疫系统重塑再造过程。提出NK细胞在针对肿瘤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NK 细胞的效应功能依赖于激活和抑制信号的整合。抑制某些 NK 细胞表面检查点受体已显示出逆转肿瘤微环境状态下NK细胞功能障碍和增强抗肿瘤免疫力的潜力,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王锐院士分享了“靶向核药—从边缘走向核心”,阐述了目前肿瘤临床治疗方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肿瘤放射治疗发展历程,放射治疗的发展进入了精准靶向时代;并介绍了研究团队的实践案例,提出靶向放射药物创制仍存在挑战,发展放射医学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任务。
蒋建新院士带来“伤口生物电场及其对修复和再生的影响”的主题报告。蒋院士指出创面电场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因素,并介绍了团队开发的生物电新型敷料,能有效驱动表皮干细胞迁移,加快创面愈合。最后蒋建新院士提出未来开发智能型生物电敷料对于创面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学院士分享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哈医大临床探索”,介绍了使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早幼粒白血病临床疗效确定的四个阶段以及哈医大多年来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治疗探索历程,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提供了中国视角、中国方案。他指出三氧化二砷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研究进展是在特殊年代多学科合作的结果、是艰苦条件下团队协同的结果、是不计名利和不畏牺牲的结果、是广大患者无条件配合的结果。
本次院士论坛群英荟萃,汇聚了16位院士,国内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及国外11所大学15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国内外20余位大学校长及副校长,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5个国家,13位外籍专家,50余位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围绕新时代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重点、热点研究问题,共同探讨生物医药领域研究进展以及现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院士论坛是一次高规格、高品质、高水平学术盛宴,紧扣“协同创新,引领未来”的会议主题,开拓学术研究视野,交流全新的实践创新路径,为生物医药高质量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为中俄及国际各国医学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本次院士论坛促进了未来生物医药研究前沿技术的突破,推动基因重组药物、化学制药、植物药物、中医成药等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为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保驾护航,共谱生物医药新篇章,共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让中国生物医药泽被华夏,惠及全球!